作者:泉州开放大学 黄丽双
获奖等级:荣获福建省馆员组优秀奖
我是一杆象征着大清皇权的黄龙旗,1644年至1911年间,我高高飘扬在紫禁城的上空。我的一生波澜壮阔,见证过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---康乾盛世的辉煌;经历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、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的屈辱;1911年,武昌起义的枪声,敲响了我的丧钟。我的一生,尽管现在还没有进入“二十四史”,但相关史料如汗牛充栋,数不胜数。戴逸老先生为我写了一部《清史三百年》,以大家写小书的手法,用217页的篇幅描述了我精彩绝伦的一生,是了解我二百多年历史的入门级读本。
缘起于白山黑水之间,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家,开启了我辉煌的一生。60年统一女真各部,称霸辽东;40年挥师入关,问鼎中原,改朝换代;康雍乾三朝百余年,平三藩、收台湾、抗击沙俄、平准平和,统一全中国。东起外兴安岭,西抵葱岭,南至南海、北至唐努乌梁海,到处都有我的身影。版图之辽阔、联系之密切、统一之巩固,前所未有。现代的中国版图,基本是以我的轮廓传承下来的。这段时间,是我的辉煌史,我的功绩不逊于唐宗宋祖、秦皇汉武。
戴逸老先生总结我的这段盛世,主要包括两个方面:统一和经济。“正确、成功的民族政策,巩固了王朝的统一,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。政治的统一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。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,人口由中原稠密地区向四周辐射,闯关东、走西口、下南洋,才能在人口达到三亿,土地承载能力达到极限时,没有很快发生阶级冲突和农民战争,没有陷入马尔萨斯陷阱”。
然而,盛世下的我,也是暗流涌动。支持我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,没有实现产业革命的转变。重农轻商、闭关守国,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,让我渐渐和整个世界脱轨了;对比朝气蓬勃的西方诸国,我如同落日残照,余晖正在暗淡,即将坠入黑暗。
在这个历史的转折档口,我没有赶上世界的潮流,我应该负责,但这也不能完全埋怨我,因为我也从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。戴逸老先生谈及这段转折时,用了四人接力赛的比喻来为我辩护,“一场四人接力赛,最后一个人失败了,最晚一个跑到到终点,你不能单独怪最后一个人跑得不好,前面三个人跑得也并不好,只是在最后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。”
作为时代的落伍者,我的前途注定是屈辱和悲惨的。1840年,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,西方列强用船坚利炮,轰开了紧锁的大门;1851年,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南方,八旗主力损失殆尽;1852年,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,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,我差点就退出历史舞台了。最关键的时候,汉族地方豪强拯救了我,列强支持了我,扶持了我,让我得以续命。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,我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,以期师夷长技以制夷,实现中兴。办铁路、开矿藏,办招商局、开通文馆,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,我建成了整个亚洲最强的水师---北洋舰队。我想着,在曾左李张这群睁眼看世界的洋务派操持下,我能够脱胎换骨,焕然一新;然而,千百年来的陈旧保守,又岂是寥寥一次变革能够改变的,整个社会基本还是跟着顽固派走的。
“洋务运动只知改革枝节,只知船坚利炮、开矿、铁路、工厂、海军,不知道最根本的是政治改革和思想改革。”戴逸老先生认同这个批评,但也以盲人登楼梯来比喻,客观地指出:“洋务运动是个漫长艰难的过程,只能依次攀登,循序渐进。”
只是,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。大争之世,弱肉强食;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1894年,甲午战争惨败,北洋水师全军覆没,签《马关条约》,让我梦碎东方;从此我堕入深渊,陷入半个多世纪的动荡。
“甲午战争惨败,影响之大、刺激之深,前所未有,真正有了亡国灭种的切肤之痛”。许多知识分子,这个时候开始觉醒了,人情激愤,人心思变。然“国门关闭甚久,专制统治日久,不知世界大势,不识新鲜事物,浑然入梦。睡着的人太多了,睡觉的时间太长了,很多人长期在昏昏入睡,从未醒来。”该醒啦,不能再睡了,康梁等人公车上书、开启了戊戌变法。因维新派和守旧派力量对比太悬殊,维新仅百日即宣告失败,六君子就义于菜市场,变法偃旗息鼓。
“戊戌变法是清朝挽救自己的最后一个机会,错过了这个机会,清朝走向灭亡就不可避免”。戴逸老先生此刻已经为我按下了生命的倒计时。
再后来,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进京,北京陷落。《辛丑条约》的签订,让我彻底变成了反动封建势力的代表,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。庚子西狩回銮后,匆匆开启的清末新政,更是加速了社会的变动,加速了革命的到来,我在无意中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。1911年,武昌首义登高一呼,各地纷纷响应独立,我的统治瞬间土崩瓦解。
“在中国这样的国家,要改革几千年的封建制度,阻力非常大,只有各种社会力量汇合起来,和旧势力决一死战,才能够冲破这种阻力。中国革命的形成,从某种意义上说,是旧势力强大的反应和刺激。”戴逸老先生用理性的思辨,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。
1912年2月,《清帝退位诏书》颁布,我正式落下帷幕,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就此结束,共和开始登上历史舞台。这个古老的国家,还将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,继续艰难求索,奋斗前行。
这,就是我的一生,半生辉煌璀璨,半生屈辱羸弱。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老先生,编写的《清史三百年》,以简洁幽默、深入浅出的文字,将我这一生的脉络梳理得一清二楚。想要了解我,这本书,值得细细品阅。